便携式床旁核磁设备的检查流程相对便捷,旨在为患者在床旁就能提供及时、有效的检查服务。以下是一般的检查流程:
检查前准备
临床评估与申请
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,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便携式床旁核磁检查。若确定需要,医生会填写详细的检查申请单,注明患者基本信息(姓名、年龄、性别、住院号等)、临床诊断、检查部位及特殊要求等内容。
患者准备
信息沟通:检查前,操作人员或临床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检查的目的、过程、注意事项等,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,取得患者的配合。对于无法配合的患者,如儿童、意识不清者,可能需要采取适当的镇静措施。
去除金属物品:要求患者去除检查部位附近的所有金属物品,如手表、项链、耳环、假牙、金属纽扣、拉链等。因为金属物品会干扰磁共振信号,产生伪影,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结果。
体位摆放: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,协助患者摆放在合适的体位,通常为仰卧位或侧卧位。使用定位辅助装置,如垫子、沙袋、绑带等,将患者身体固定,确保在检查过程中患者身体不会移动,以保证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。例如,在进行头部检查时,会让患者平躺在床上,头部放置在专门的头部定位装置中,保持头部静止。
设备准备
设备推至床旁:将便携式床旁核磁设备推至患者床边合适位置,确保设备平稳放置,电源连接正常。
选择合适线圈:根据检查部位,选择相应的专用线圈,如头部线圈、膝关节线圈等,并正确安装到设备上。这些线圈能够更有效地接收特定部位的磁共振信号,提高图像质量。
设备预热与校准:开启设备电源,进行预热,使设备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。同时,按照设备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校准,确保磁场强度、梯度系统、射频系统等关键参数准确无误,以保证图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检查过程
扫描参数设置
操作人员根据检查部位、患者体型、临床需求等因素,在设备操作界面上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,如扫描序列(如 T1WI、T2WI、DWI 等)、层厚、层间距、矩阵大小、激励次数等。不同的扫描序列和参数组合可以突出显示不同组织和病变的特征,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。
开始扫描
确认患者体位正确、设备参数设置无误后,启动扫描程序。在扫描过程中,设备会发出一些噪音,操作人员可以为患者佩戴耳塞或耳机,以减少噪音对患者的影响。同时,操作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,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安静,没有出现不适反应。
扫描过程中,设备会实时采集磁共振信号,并将其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处理。操作人员可以在设备的显示屏上实时观察扫描图像的质量,如发现图像存在伪影、信号不均匀等问题,应及时调整扫描参数或重新扫描。
检查后处理
图像重建与存储
扫描结束后,设备会自动对采集到的磁共振信号进行图像重建。重建后的图像会存储在设备的硬盘中,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接口传输到医院的 PACS(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)中,方便临床医生随时查阅和分析。
设备清理与归位
取下使用过的线圈,妥善存放。对设备表面进行清洁,去除可能沾染的污渍等。将设备推回指定的存放地点,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,以备下次使用。
检查结果报告
影像科医生会对扫描图像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,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、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,做出准确的诊断报告。报告内容通常包括检查部位的描述、病变的发现(如有)、病变的特征(大小、形态、位置、信号强度等)以及诊断意见等。诊断报告完成后,会及时发送给临床医生,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