床旁核磁共振在减少患儿不适与风险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具体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:
避免转运风险
降低途中意外风险: 患儿身体机能较弱,尤其是重症患儿,在转运至传统核磁共振检查室的过程中,需要离开相对稳定的病床环境,连接的各种生命支持设备如呼吸机、心电监护仪等可能出现移位、脱落等情况,导致呼吸、心跳骤停等严重意外。而床旁核磁共振可直接在患儿病床边进行检查,无需转运,有效避免了此类风险,保障了患儿在检查过程中的生命安全。
减少交叉感染几率:医院的检查区域人员流动频繁,不同病种的患儿集中在此,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。特别是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患儿,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。床旁核磁共振使患儿无需前往公共检查区域,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,减少因感染引发的并发症,有利于患儿病情的稳定和恢复。
缓解心理压力
熟悉环境减轻恐惧:对于患儿来说,医院本就是陌生且令其感到恐惧的地方,传统的核磁共振检查室空间封闭、设备庞大且检查时会产生较大噪音,这些因素都会加剧患儿的紧张和不安情绪。而床旁核磁共振在患儿熟悉的病房内进行,周围是他们熟悉的医护人员、家人以及病房设施,这种熟悉的环境能有效缓解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,使其在检查过程中更加放松。
家人陪伴给予安抚:在病房进行床旁核磁共振检查时,家长可以全程陪伴在患儿身边。家长的陪伴能给予患儿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,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。研究表明,有家长陪伴时,患儿在检查过程中的配合度更高,哭闹、抗拒等行为明显减少,有助于检查顺利进行。
提高检查效率与精准度
减少因不配合导致的重复检查: 由于年龄和认知特点,患儿在检查时往往难以保持安静和配合,传统核磁共振检查可能因患儿的哭闹、乱动导致图像模糊、伪影增多,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,进而需要多次重复检查。床旁核磁共振在熟悉的环境中有家人陪伴,患儿更容易保持安静,能够一次性获取高质量的图像数据,减少了因不配合而导致的重复检查次数,既节省了时间和医疗资源,又减少了患儿因多次检查所承受的痛苦。
实时调整检查参数:在床旁进行检查时,医护人员可以随时观察患儿的状态,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核磁共振的检查参数。例如,如果患儿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呼吸急促等情况,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扫描序列和时间,确保检查既能顺利完成,又能最大程度保障患儿的安全和舒适,同时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的精准度。